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篇
教学反思是老师们在教学结束后必须要完成的一种文体,教案不仅有助于教师授课,也为后续的教学反思提供了依据和参考,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1
在教学《赠刘景文》这课朗读感悟之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学生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在朗读本诗时,有些句子较难读,所以这时就需要老师去领读。在导入《山行》这课时,学生通过“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词句,很快判明《山行》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这样,语言文字训练具有相当的力度,学生的主体活动也得到明显的优化,达到了“课伊始,练已精”的'境界。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2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平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3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局部──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局部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局部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同学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需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这两首诗意思浅显,同学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同学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让同学理解“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含义,让同学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同学兴趣非常浓厚。
这二首古诗中出现的“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意义深远,假如能让同学学以致用,那就是最大的.收获了。学了以后,不少同学已经能灵活运用。
学完《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诗后,我让同学理解了“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几句诗的意思后,再让同学想想现在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诗句,表示什么意思。根据这些意思出一些练习给同学做,对于这样的练习,同学很事情兴趣,纷纷表示今后,自身的文章中也要用上这些诗句。
学习古诗,在领略诗句精炼的字词,领会深远优美的意境,我觉得学以致用,也非常重要。让同学学完古诗后,能在自身的文章中用上诗句,协助表达,我觉得也非常重要。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4
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的作品,而且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其中《山行》这首诗写得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副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而《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虽然都是写景的,但是第二首在理解上更要体会诗人独自在外的孤独与寂寞之情,所以相比之下,第一首古诗在教学上、在学生的理解上相对来说简单些,学生通过诵读也能走进文本,领悟诗中的含义。
学习这首诗我认为重点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对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我还发现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理解诗句也不是看着字眼按顺序来说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变成“寒山石径斜远上”也许理解时就容易多了。还有就是字词的理解。一个“坐”字,随学生怎么想,都不会想到是“因为”的意思,所以只有告诉他们,才理解了“停车坐爱枫林晚”,呵呵,也许换成“停车坐爱晚枫林”更好理解一点。所以哪怕每个字的意思都出来了,小朋友们都难以组织一句通顺的话。第二首更难体会了,小朋友怎么也想不出诗人为什么发愁,最后大多就我讲的多一些,介绍一些诗人的情况等等,之后看他们的表情似乎有恍然大悟之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5
课前思考:
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难点在于引发想象,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
教学则可以利用两首古诗的异同来展开,从而渐进
教学目标:
一、景色入手,疏通诗句
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两首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资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结合查找字典进行疏通诗句的教学自是事半功倍。
二、由情及景领悟意境
疏通了诗意,和诗人的距离近了,此时可利用两首诗的异,使诗人的情感通过景色的不同再度升华。
1、我们再来看一看两幅插图,同是秋天的枫树,色彩和形态一样吗?(前者红叶似火、激情涌动,后者枯枝老树昏鸦)
2、请同学们将两首古诗都来读一读,能不能在诗中找一找原因。(一爱一愁)
3、心境的不同,同样的景色也有了不同。我们再来读一读《山行》,作者的喜爱还表现在哪里?你能用朗读表现吗?(小径通幽、白云飘渺、红叶似火……)
4、我们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诗人淡淡的愁还体现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鸦老树、月落凄清、夜半钟声)也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怎样将这一爱一愁读出来,自己试一试;找一位同伴,把一爱一愁表现给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 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 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6
古诗两首历来都是可难可易的教学内容。说它难,是因为做老师的既想把作者背景、古诗大意、重点词语、诗的意境都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有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又想把诗的背诵、默写同时完成。
说它易,是指完成古诗的背诵、默写即可,应付考试、作业绝对没有问题。
就我班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于背诵都能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完成,即使后进生也能在一天之内追上其他同学。但是以往的测试中,古诗的默写是个难点,总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不住某些字的书写,究其原因是以为对易错字的'意义掌握不牢。
结合这种实际,我在教学时把两首古诗用大字板书在黑板上,讲到重点诗句、字词时我就在黑板上相应字词的旁边写上意思等知识点,同样要求学生和我一样在书上记笔记,这样我才可以觉得踏实。记完之后,我在课堂上不断地强化提问他们,以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对于书写,我先教他们按照诗歌的格式在本子上抄写,等背会之后,再教他们默写。
我想这种方法,能够使他们对古诗的学习有新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