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的读后感8篇
每本书都是一座桥梁,读后感则是我们跨越这座桥后对彼岸风景的描绘,一篇用心的读后感能让书中的文字突破纸张的束缚,真正走进读者的生命,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语文的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1
从前听过这样一段话:
春天的早晨,
怎样的可爱呢!
融洽的风,
飘扬的衣袖,
静悄的心情。
读完这段话,我不禁感叹:啊!好美啊!是哪位诗人的诗篇,能让我的心弦又一次颤动!后来才知道,这是著名诗人冰心的诗集《繁星》的一小段!日后看到别人对她文章的评价有3点: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我怀着对她文章的好奇和崇敬,这几天,我读了她的著名诗集《繁星·春水》。
这本书总能让我在失意时开朗起来,在喧闹时平静下来,在寒冷时温暖起来……
这本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三部分,但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她的诗歌。读她的诗歌,我了解到她的心是金色的;读她的诗歌,让我感到自己的心总是暖洋洋;读她的诗歌,让我觉得天特别蓝,花特别香,草特别绿……我觉得她懂我们,她有一颗美丽的童心。
她的诗歌总是从景物上写起:美丽的春夏秋冬;纯洁的雪花;快乐的孩子们;金色的阳光;翠绿的大树;娇人的荷花;还有那来无影,去无踪的风……我总能从她的字里行间里看出她的心灵美,我觉得我们这些成长的孩子很幸福!因为有这样一位美丽的诗人懂我们这些孩子,她发自内心的想让我们快乐,她总是把我们比作凡间的精灵,让我觉得世界真美好!
读她的诗歌,总觉得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春风,有凉爽,有舒适。但仔细一看,她的诗歌从来都没有过华丽的词藻,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不加一丝修饰的文章读起来竟如此的生动?”这也许就是她的美丽所在!她在用心去感受世界的一切事物,她在用双臂去拥抱崭新的明天!在这本书的第一页,有这样一句话: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冰心。
是啊!我们也应该学会去爱生命中的一切,去接纳生命中的一切,并且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美丽的心,一颗善良的心,一颗懂得包容的心,一颗快乐的心,一颗永远灿烂的心……
?繁心。春水》带给我的不只是一些优美的文章,更让我学会怎样去生活,怎样去面对,怎样去感知世界!我细品着……我回味着……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2
“世上竟有这样的事?我不是在做梦吧?”这是多萝茜中毒醒来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美国著名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的童话《绿野仙踪》。这本书内容精彩绝伦,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寻找回家的路途中,他们经过罂粟花丛时,多萝茜、托托、胆小狮都中毒昏迷过去了。稻草人和铁樵夫相继救出了多萝茜和托托,当他们再去救胆小狮时,却因胆小狮又重又大,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法移动胆小狮的身躯。这时,一只小田鼠从他面前跑过,后面一只大山猫紧追不舍。嫉恶如仇、最爱打抱不平的铁樵夫举起斧头,杀死了大山猫,田鼠女王得救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感恩回报的田鼠女王带领她的子民,同心协力救出了胆小狮。
看了田鼠女王报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制服沙漠的塞罕坝人。塞罕坝——一个由于乱砍乱伐,加上日本侵略者的掠夺,昔日绿色遍野的大地,读后感变成了连鸟儿也不愿意落足的不毛之地。55年过去了,三代塞罕坝人,抱定“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牢记使命,艰苦创业。55年的艰辛,55年的坚守,55年的努力,55年的耕耘。荒芜的沙地,荡起了万顷林海;荒废的山野,迎来了百鸟朝凤的乐园;废弃的家园,铸起了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堂。正如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说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绿野仙踪》吸引了我的不但有它扣人心弦的精彩情节,而且给了我许多启发。同学之情要珍惜,遇到困难须相帮。同学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需要我们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让同学间的友爱之花永远绽放。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3
作者用细腻,平滑的手法描绘了又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车马的喧闹,有的只是山清水秀,山路蜿蜒,即使偏僻闭塞,但依旧有着它的悠闲自得。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只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白色小塔,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但他细腻而且真实,描述着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人间往事,却透露着令人向往的淳朴民风,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
?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细水长流,却不是如水一样无色无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爷爷,一个坚强的老人,同样有着每一位老人都拥有的那份慈爱,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
不由的感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结局或许不尽如人意,但不由得为祖孙间的关爱,兄弟间的情谊,男女间的感情而感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悠然的土地上孕育着这样一批有着淳朴,美好心灵的人。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4
开学不久,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离骚》,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
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
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
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
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读了《离骚》,我陷入了沉思,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幸福,也许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发财。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5
课文《孔子拜师》主要讲述了孔子30多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老子礼节高超,谦虚谨慎。
孔子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家,但是他并不满足,还要学习的知识,并且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学习。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精神品质。我有时候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学习是没有止尽的,伟大的家孔子都能认真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小学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
我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主要写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于是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几个月后来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孔子想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蚺先生吧?”“你是——”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说:“学无止境!” 这充分说明了老子、孔子都很谦虚,礼貌待人,而且表明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值得我们学习。我还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真正含义,这将激励我努力学习。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6
曾经读过余秋雨的许多散文,而让我时时不能忘怀的一篇就是《垂钓》了。《垂钓》是余秋雨夫妇在海参威的见闻,情节十分简单。一胖一瘦两个垂钓老人,因为自己的喜恶,胖老人在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次下钩不到半分钟他就起竿,次次都会挂着六条小鱼,他忙忙碌碌地不断下钩、起钩,从来没有落空,落日余晖的时候,总是快乐地满载而归;瘦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钓钩只有一个,而且“硕大无比”,即使没有大鱼上钩,他都倔强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苍茫”了,“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两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胖老人归去的时候已是盆满钵满,快乐的“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虽然“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北,但他毕竟鱼桶空空,一个人在暮色渐浓的大海边寂寞地等待,孤独地守候!
余秋雨在散文中说道”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类“。的确,人类在演绎故事的时候,皆因为不同的人生观而丰富了结局,让旁观者更觉况味无穷。
也许有人认为胖老人是追求物质而胸无大志,随遇而安,浑浑噩噩地过着小鱼生活的现实主义者;瘦老人则是一个追求完美、志在高远、锲而不舍的理想主义者。然而,从生活的角度而言,我对胖老人的做法是报以赞许目光的。生活追求需要积极向上,却要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不容许有盲目和好高骛远的侥幸心理,胖老人十分明白自己所面临的客观条件,钩小滩浅,他不妒忌瘦老人钓钩的”硕大无比“,也不去打击他的执着,即使在”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怕的是惊扰了瘦老人的钓鱼梦,他的这份平常心,使得他非常快乐。也许,他一辈子都钓不上大鱼,但是在他面对的领域里,他,的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优胜者。
瘦老人无疑是许多人认为的完美形象,他身上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士之美。他的钓鱼钩”硕大无比“,可谓大矣,”在他眼里,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鄙视同伴的浅北,瘦老人是唯大鱼不钓的,他在浅浅的水域里等待大鱼上钩,俨然一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情形,他在苦作者:钱毅伟苦地单相思久久不愿上钩的大鱼之余,却没有实际地分析自己所处的客观条件,倘若他向大海深处更进十米、二十米,或许就有机会拥有胖老人意想不到的收获,“硕大无比”的钓钩上挂着他梦寐以求的大鱼儿。只是,他自视清高,鄙视胖老人的满载而归,却不曾想付出哪怕一点点智慧和艰辛!他的盲目执着在浅浅的沙滩边显得格外苍白,让观者体味到他的孤独和单保。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不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客观条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那种孤单寂寞的对峙并不能显示崇高,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发现自己,脚踏实地的面对和解决,才会象胖老人一样,面对人生自如地下钩、起钩,而且次次都是满满的六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撞开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乐之门!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7
作为一部时代的著作,《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是旧时代的“反骨者”,它从女性的视角来出发,尊重女性,赋予女性无比高尚的地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在当时女权低下的时代,他却能反其道而行之,刻画出一个个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的女性角色。《红楼梦》不仅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悲剧。
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和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在书中,显而易见的,贾宝玉心里更多的是他那灵动的知己表妹林黛玉,而不是强势的薛宝钗。但是对于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来说,孱弱的林黛玉显然无法担任一家主母的角色,而强势的薛宝钗是正好适合的。可想而知,他们的选择绝不会是有些任性的黛玉。至此,一桩包办的婚姻就此产生,就造就了宝黛二人后来的悲剧。在那个封建的社会,封建的婚姻制度,封建的道德礼教。受到封建社会荼毒的,当然不止宝玉和黛玉,还有一大群少妇少女,守寡的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贾迎春,悲观绝望出家的贾惜春……等等。如此显贵的上层社会的女性尚且如此这般悲惨,下层女性所受到的折磨,可想而知。这是一个时代的女性悲剧。女性们在那个时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身的际遇无法言说,在那个可怕的悲剧时代,女性是不值一提的,如同男人们把玩的“宠物”。在这么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男人们很难变成了大男子主义。
作为当时代的“新”人,为贵族家庭出身的贾宝玉,没有像其他男性一般的蔑视女性,而是给了女性足够的尊重和爱护。在当代,一个丫鬟如何敢生主人的气,在当时,有十条命都不够砍的,而贾宝玉的丫鬟却敢,如果不是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又怎么敢如此放肆。所以,大观园中所有的女性都喜欢宝玉,都愿意与这个“混世魔王”一同玩耍,这不仅仅是因为宝玉对女性有着基本的尊重,更是因为他把女性当成一个人。并且贾宝玉对女性的评价也是极高的,所有女性在他的眼里都是“水做的骨肉”,而男性在他眼里也是“泥做的骨肉”,他见女儿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儿就觉得臭气熏天。这就足以表示了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
作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无疑是成功的。他不仅敢于为女性发声,他还给人们带来的东西是前所未有的。带来的影响也并非一时,直到今日,《红楼梦》对人们的影响还是不可估量的。书中的贾宝玉不可或缺的可能也带着曹雪芹的影子。正是因为有了作者本人的认识,才有的书中人物形象的生动。才能如此准确无误的反应当时的社会问题,才能令如此多的人产生共鸣。
虽被人评为“满口荒唐言”但是这“荒唐言”却自有其道理,不同于其他官僚的冠冕堂皇,个中道理又有多少人才能够理解,作为当时代的“另类”,曹雪芹所忍受的压力与所遭受的际遇,并非常人所能想象,才能写出如此富含道理的著作。
对于如此富含哲理的著作,《红楼梦》不失为时代的瑰宝,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他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影响,其个中的价值,更是需要人们去深深的体会,作为一个时代的“新”书,它所带给人们的,何止是“新”,更是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价值体验。以自身为主体的际遇,更是为书中的内容增添了其影响力,增添了书的魅力。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8
提起爱国,脑海中不仅会涌现出很多熟悉的人和诗,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但我最喜爱的还是鲁迅先生,特别是读了《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之后我更是敬佩他的爱国精神。
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藤野先生》中这样两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一是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一次考试中成绩中等,却遭到了日本学生的诬蔑。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国人是十分愚笨的,就是这样中等的成绩他们都认为是抄袭来的。其二是作者在观看影片时,当看到中国人被枪杀的场面时,鲁迅却心如刀割。
可想而知,当时鲁迅是多么的愤怒和伤心,他觉得光救国人的身体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拯救国人的灵魂,让他们坚强起来。因此鲁迅毅然决定放弃自己喜欢的医学,用文学之笔去换醒国人的麻木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