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客观后感优质5篇
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影片中的台词和对白,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水平, ,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长安客观后感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长安客观后感篇1
故事讲的是李白,主叙却是高适,就是写《别董大》那个高适。
时间跨度三十来年,从青年到暮年。这一点,与史实不大相符。历史上,李白和高适认识的时候,都四十几岁了。文学作品嘛,哪能完全遵照历史?《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当然是喜欢《三国演义》的人多啊!追光动画看来是准备打造一个传统文化世界,光一个唐朝,这次讲李白高适,还有李商隐、杜牧、元稹、王勃......再讲二十部都讲不完。
即便你不是十足的历史迷,但凡对唐诗有那么一丁点了解,那么当你看到课本上学到过的诗人:杜甫、王维、常健、王昌龄、孟浩然、贺知章、岑参一个个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感觉九年义务教育教会你的.唐诗,是如此鲜活。你也会对大唐充满向往,更会对那时的长安无限徜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安,只不过中间的阻隔,又何止三万里?
除了诗人,故事里还出现了许多诗里出现的人物:张旭、李龟年、歧王、汪伦、丹丘生、岑夫子。
李白饮酒作《将进酒》那一段简直炸裂。借李白的想象为翅膀,众人飞向了天上仙宫。璀璨夺目的星河,金碧辉煌的天宫,正是谪仙人的梦乡。
故事也不只讲唐诗。讲到李白,讲到大唐,安史之乱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叛乱,就会有平叛。郭子仪、哥舒翰、严武这些在历史教材上存在感不强的武将,却在当时立下了大功。这些在故事里都有提到。而且妙的是,高适与李白练相扑的情节,也为后来的战事演变埋下了伏笔。
故事的结尾被刻意美化了。历史远没有那么完美。不过也只有大唐,才能赦免李白。容得下李白的大唐,才是大唐。
安史之乱被平定了,可大唐却由盛转衰。年少时有凌云之志的杜甫,晚年再写不出会当凌绝顶的句子。那些终其一生,想要扬名立万的诗人们,也绝想不到,大唐终有一天也会灭亡。
然而这一切又有什么所谓呢?就像故事里提到的梁园,曾经见证了多少歌声舞影,到头来还不是化成一堆黄土。黄鹤楼被烧了,但只要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长安就在。
长安客观后感篇2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非常感动。我想写一篇观后感,保留、纪念。
这是一篇关于高适的电影,他把他和李白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度过的时光都演了出来,一丝不漏!
77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主要由于安禄山以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的身份叛变,带着其他叛国的人建立了燕国,高适他没想到安禄山居然是这种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几年后,李白投靠了永军,高适很生气,就想问一问李白是怎么想的?忽然一阵脚步声传进了高适的耳朵,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被推了进来,哟,这不是李白吗?高适的书童走上前,拉开窗帘高声问道:“你看看,江夏都被毁灭成什么了?你还敢回来,太无耻了吧!”说完,李白就被关进了监狱,想出也出不来了。
之后,敌人又来打仗,唐军奋力反抗,可是等来的却是快要全军覆没的景象,士兵们累得连气都不想出了,可是敌人可不管这些,继续骚扰唐。高适见了这些,忍无可忍,用了李白曾经交给他的'办法,伪装到自己都认为是真的地步,带着程公公把他以前放弃坚守的一座城夺了回来,取得胜利!
这就是我最喜欢,最感动的地方,我懂得了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内涵,知道了永不放弃,一直努力,就可能反败为胜,取得最后的胜利。
长安客观后感篇3
从放映到现在,《长安三万里》收获的都是叫好声,周末我也走进影院,看了这部近三个小时的动画片。影片中美轮美奂的动画制作,把盛唐气象呈现得淋漓尽致。《长安三万里》的长安,还原盛唐的气象,它有纸醉金迷也有明月高悬;在一众顶流天团的熠熠生辉中,有繁盛之貌也有奢靡之容;有李白的浪漫张狂,有高适的铩羽而归,有鲜衣怒马、春风得意的高光时刻,也有壮志未酬、事与愿违的黯然神伤,令人欢喜令人愁的长安,有人趋之若鹜,有人望而却步。
影片最惹人喜爱的是小时候的杜甫,原来他可以如此可爱、灵动,特别是掉了门牙的样子太古灵精怪了,小杜甫的出现对人们的认知是一个颠覆,在我已经固化的印象中,杜甫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无奈,他既忧国忧民又穷困潦倒,总之他的一生要不是在颠沛流离之中,就是一副苦哈哈的样子,站在破碎的山河面前忧心忡忡、郁郁不得志。
因为电影的原因,重新去查看杜甫的成长历程,其实杜甫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童年非常幸福,小杜甫淘气、活泼好动,据说他“一日上树能千回”,估计摘果子、掏鸟蛋的事没少干,他的生活很丰富多彩,影片中能看到他出入的地方是岐王的府宅,所遇都是达官贵人,文人巨擘,所见的每一个人都是当时文坛的顶流、朝中的贵胄,这从他那首《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当时的天王巨星李龟年,还是皇帝的宠臣崔九,都是他的老相识。
只是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盛世已经成为传奇,而经过那个繁华时代的人,面对人是物非、满目疮痍的现实,剩下的只有对繁华盛世的回忆和不甘,于是就有那么多的惆怅和悲苦,毕竟活在繁华之中和对繁华的追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李白最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曾经有多繁盛,现在就有多幻灭!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高适,由他引出李白,再让大唐的各路大咖闪亮登场,李白和高适曾经是患难与共的好兄弟,他们一起见证了长安最华丽的模样、人生最欢愉的时刻,长安也见证他们从一见如故到形同陌路的唏嘘。其实我觉得高适和李白本来就不是一路人,李白随性、不羁、豪迈,高适永远是一本正经和循规蹈矩,李白像一个调皮捣蛋的愤青,高适则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有志青年,时时懂得“克己复礼”,所以他们能在一起也只是在某个特定时期的交汇,随着各自身份、地位的不同,走着走着就散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性格决定命运!也许因为他们性格差异才造就了他们后来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有些记载说李白犯事后高适当李白是陌路人,马上拉黑了他。其实作为平叛的将领高适,看他一路走来的努力和付出,也能理解吧,毕竟李白犯的是谋反大罪,一碰就是诛几族的酷刑,高适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光宗耀祖,他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勤奋努力、韬光养晦,再经过出生入死的征战才换来当时的功名地位,所以站在人性的角度,人们应该放过对高适的道德审判。
不过,电影有一个情节,当时李白和高适为了救郭子仪,他只身奔赴哥舒翰营中求助,使郭子仪得救,也因为这一缘起,他和哥舒翰有了交集,成为他日后梦想的起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传递一个真理:利他即利己,帮助别人也是在成就自己。所以作为曾经的当事人——高适,我宁愿相信他有用比较隐蔽的办法帮过李白,要不李白也不会还没到流放地就接到特赦令,是他能“白刺白帝彩云”。再退一步讲,就算是郭子仪救他,那郭子仪之所以能建功立业有能力救他,也是有高适曾经的救助。
对这部动画片,铺天盖地都是追捧之声,所以我对电影的心里预期很高,可当我从电影院出来,我还是在鸡蛋里挑骨头。
首先我不太能接受故事展开的方式,在你死我活的战场、前线,那位程公公不是因为什么重要的事情去找高适,仅仅是为了了解李白,还有两个人在内有胡兵的烧杀抢掠,外有叛军的步步紧逼,再怎么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的将领也做不到和一个人坐在帐中闲谈吧!
还有一个遗憾是:享名盛唐的王维,在影片中只是匆匆露了两面,连说一句话的机会都没给,《长安三万里》的王维,单薄且寂寞。另外,被誉为长安周杰伦的天王巨星李龟年,在片中好丑啊!
电影近三个小时,把盛唐的光景最大限度地勾勒出来,也许是可歌可颂可褒可扬的人物和场景实在太多了,所以有点顾此失彼,不过相信他们也已经尽全力了,感叹主创团队渊博的学识背景和无畏的勇气,盛唐,从繁华到幻灭,咫尺天涯,也许他们要传递的是:大唐有你们真的了不起!因为只要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长安客观后感篇4
我以前一直都不敢看电影,因为我一看电影就觉得自己进入了其中。我还不想看到那些可怕的情节,尤其是打仗或者杀人的时候,不敢听大大的恐怖的声音。所以,在学校,老师一放电影,我就捂上耳朵,闭上眼睛。还有小朋友笑话我胆子小。
我刚刚过完8岁生日,妈妈说我已经是8岁的大男孩啦!爸爸妈妈要陪我去看一个电影叫《长安三万里》。据说这个电影是关于李白的故事。
我自己也想鼓励自己去看一场电影,所以我打起精神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电影了!
影城好漂亮啊,爸爸还买了两桶爆米花和饮料。我们去的影厅里的大屏幕可真大呀!我们走到了第六排,找到了座位坐下来,惊喜地发现座椅靠背上还有按摩!我们把爆米花和饮料放到座位扶手的杯托里。
电影要开始了,影厅突然变黑了,我看见大屏幕上出现了《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是个2d的电影,可我看起来就像4d的.一样,只是座椅不会晃动。电影是讲李白的故事,可是我不觉得是讲李白的,电影里更多讲述的是高适。回家我问妈妈怎么我觉得这个电影是讲高适的呢?妈妈给我解释,这是一种电影的创作方式,就是通过高适的描述和视角来讲李白。
我在这个电影里学到了谦虚。高适和李白,他们互相谦虚,互相学习,让我特别的感叹。高适跟李白学到了摔跤秘诀,虚实结合骗过对方的好方法,李白在高适的身上得到过作诗的灵感,高适在李白的鼓励下也写了很多诗。
电影里出现了很多唐朝出名的诗人,比如杜甫、王维、孟浩然等。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听到了很多似懂非懂的诗词。其中有一首我最熟《静夜思》。
我感觉这个电影画面很美,音乐也很好听,情节特别生动,好看!第二天我一起床就告诉爸爸:“我要二刷《长安三万里》”!
长安客观后感篇5
近日,一部电影刚刚上映就风靡全国,受到一致好评,让人感慨万千。这就是《长安三万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安史之乱后节度使高适受到了围困,最后在监军的帮助下夺回长安的故事。在这期间他还回忆了与李白的相识相知的过程,他们一起经历的事感动着高适,也感动着我们。
整部电影充满了历史气息,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唐的繁荣昌盛。其中暗藏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也让人感受到了唐代诗人的豪情壮志。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望岳》、高适的《别董大》、《燕歌行》等等,每一首都让人拍案称绝,每一首都让人叹为观止。
在《长安三万里》中,我最佩服的是李白的才情,但最喜欢的人物却是高适。也许有些同学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你一定晓得他那流传千古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一生习武,但一直到了晚年才被重用,他老实呆板,做人诚实,忠心报国,与李白是要好的朋友。
李白和高适的友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贯穿整部影片。高适与李白,一个是忠厚老实,一个是帅气潇洒,一个是精明能干的老将,一个是写下千古名篇的大诗人。两种不同的性格,两种不同的处事方事,但他们却是感情深厚的老友。他们的友谊,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我想这也是想告诉我们: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别人,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长安三万里》,那美轮美奂的景象,那感人至深的情节,那扣人心弦的情感,无不让人心潮澎湃,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