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读后感8篇
写读后感让我们能够系统地总结书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读后感是我们与书籍之间的一座桥梁,让理解更加深刻,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放学后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放学后读后感篇1
刚开学,顿感无聊就读了东野圭吾的《放学后》,虽然不算是很有文学性质的文章,但是这本书却大大的开拓了我的思维。这本书看似是娱乐性的`书,实则是一本悬疑性质的小说,此书以主人公一名高中老师的视角讲述了一件有预谋的连续杀人事件,杀人目标看似明确,实则不然。
通过这一篇小说我明白了事实不一定就是我们见到的,也不一定是我们所读预想到的,杀人犯的行为不是我们能理解到的,人心也是复杂且黑暗的。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实则暗藏真相。
在故事的背后看似纯洁的人实则内心黑暗,主人公看似是杀人犯主要目标实则只是一个引子,老婆看似忠贞爱戴主人公,在故事最后实则是伤害主人公的罪人,在故事中看似亲近纯正的人实则为杀人犯。
读完此书后我意识到,无论是什么都要带有疑问。只有不断的疑问才能得出真相。
放学后读后感篇2
还剩二百多页的时候,一口气看到最后,有点心累,有点奔溃,有点不知所措,甚至还有点恶心。
凶手是惠美和惠子,尽管凶手结局没有交代,案件中的谜团一步步揭开,也够让人释怀的了。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无意中看到评论里有说凶手是谁,所以在看的的过程中,一直沉迷于作案动机和手法,甚至自己也苦苦寻找密室杀人的各种方法,但结局总是那么的出乎意外。
我感慨,作者描述凶手的杀人动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于一个把死都看的无所谓的叛逆期青少年,杀人有何畏?只不过是求一个内心的安稳。就好比一个人身上的缺点,拿放大镜去看自然是越放越大。惠美放大了自己的缺点,放大了别人眼中的她,造成自己内心的扭曲,造成两个老师的.死,从而去寻得一个心安理得。
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各种伏笔,各种猜测,铺垫也很多,觉得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作用,不可小觑。让人崩溃的三个转折点,第一是知道凶手作案手法,第二是了解凶手的作案动机,第三就是“我”的妻子也要杀我,虽然是最后一章,看的也是热火朝天,引人深思。
放学后读后感篇3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处女作,依然十分精彩,当故事的谜底被揭开时,特别佩服作者的构思。
本书讲的是两个女学生设计杀害两位老师的故事,读的时候一直想知道凶手是谁,读完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中,青春期是最容易放大情绪,最易敏感脆弱,最重义气的年纪,惠子之所以设计杀害两位老师,不是因为老师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情,而是因为义气。因为自己的好朋友惠美,受到了老师的伤害。村桥和竹井两位老师,他们确实犯了错。但在青春期的惠美眼中,自尊大于一切。不是杀他们就是自杀。而惠子会痛闺蜜之所痛,要一起杀了他们,才能让好朋友安心。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就像“少年的你“这部电影里的男女主角一样,青春期的孩子做事不会去掂量自身的利益与得失,会不计后果,是友情最纯粹的时候,长大后经历得多了,累计的失望多了,便也不再愿随便掏心掏肺了。从今天开始,只想做个贪财好色的俗人,对不起,年少的自己,一路以来的任性与性情,令自己受伤颇多,也是时候该长大了。
真正想杀害男主的,是他自己的老婆,老婆出轨了,可到故事的结尾,她才发现,不断把自己的位置情况告诉老婆,也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杀。老婆之所以要杀她,跟他自身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老婆怀孕了,他硬是逼着老婆把孩子打掉,没有无缘无故的杀人动机,没有无缘无故的离开,一切都是注定了的,有果必有因。
愿接下来的人生,能够无忧无虑,就做一个简简单单的俗人。
放学后读后感篇4
?放学后》,当代日本长篇小说,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成名作。
东野圭吾(ひがしのけいご),日本推理小说家,1958年2月4日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工学部电气工学科。1985年以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得奖作《放学后》出道。1999年《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xx年《嫌疑人x的献身》获134届直木奖。代表作有《白夜行》《暗恋》《信》。
第一次读东野圭吾的书,这本书让自己瞬间陷于推理的世界,无法自拔。
这本书主要以一名不爱教学的数学教师为主人公,对于主人公所处的高中环境以及部分生活环境设计了巧妙的推理故事。不仅惊叹推理的跌宕起伏,而且让我更能体会高中时期学生,老师的心理活动。
这本以高中时期为背景的推理书,让我想起来今年9月份电影院看的.《声之形》,对于日本的高中生活以及学生的心理了解更充分。
总体感悟,这本书是一本清晰表达时代背景而又情节难以捉摸的推理经典。
放学后读后感篇5
当某人给我推荐东野圭吾的时候,以为是个推理新人,当我看他的介绍才吓了一跳,《白夜行》《绑架游戏》《神探伽利略》,这些都是我看过的日剧。其实最近几年除了大河剧,日剧已经很少看了,看这些只是因为有几个我喜欢的演员:山田孝之、绫濑遥、藤木直人、柴崎幸等等,但当时我被明星的光芒笼罩,根本就没有注意过原著后面的名字。
很久很久没有看过日本推理小说了,我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够看的下去。故事的开头虽然直接就是杀机四伏,却并不特别吸引我,毕竟这么多年看的书太多了。但是,学校、教室、安静的走廊、谈钢琴的女孩,这些影像却让我没有能够停下来,一直到看完,内心却有淡淡的悲凉与不畅快。
小说整体很有日本电影的风格,特别是像一些纯爱片。节奏舒缓如轻轻流淌的小溪,不是没有高潮,但即使是在杀人,我却仍然宁静如常,深陷在这种宁静中,不想让任何的人和事来打扰,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小说中。
表面宁静的校园里,有着很多的故事,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东野用平缓流畅甚至是有点平淡的语调,为我们慢慢的道来。因为是推理小说,读者会很注意一些貌似平淡无奇的话语,但作者点到为止,不着痕迹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其他地方,最终让我们忘掉。就好像现实中的一些小事,当我们把它们忘掉后,它们却在一个出人意料的角落冒出来,变成一个狰狞的恶魔,将我们吞噬。
密室杀人让我看的都有些麻木了,比如以前看金田一,几乎全是密室类,还有什么《黄室奇案》,还有什么西村京太郎、阿婆的作品。所以当这个故事里再次出现密室,我的第一感觉甚至觉得有点无聊。继续下去才发现,作者的密室不过是个道具,而他要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杀人动机而不是杀人手段。
侦探出场了,这个老兄既不是明智小五郎、福尔摩斯这样的神探,也不是个笨蛋,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警察。他很敬业,也很专业。但女高中生的心理世界却不是他所能了解的,找不到杀人动机,也就无法解开密室之谜。在成人的心里,年轻人的就是一群鲁莽易冲动,思想单纯的动物,而年轻人又认为成人都是些世故的,肮脏阴暗的、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的虚伪的家伙。年轻人的世界成人搞不懂,成人的的世界年轻人厌恶。两代人的鸿沟在作品的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主人公虽是名教师,却游离于两个世界中,有时候两边不讨好,有时候却又两边都有生存空间。有趣的是,《放学后》被第31届的江户川乱步奖提名时,有部分人表示反对,理由就是杀人动机缺乏说服力。这恰恰呼应了故事的主题,在人生的激流中,有人被磨成了圆圆的石头,有人在沉默中抵抗,也有人迎头冲上去,被撞的粉身碎骨。
终于到了最后的推理,场景中的语言和人物的动作连接在一起,好像电影一样,闭上眼睛就能出画面。两个人平静的对话中,我却感觉到一股刺骨的凉意,心被揪住了一样。最后那句:“我再没有什么可以指导你们的了”,透露出无比的沉重与悲凉。
当我认为一切都已经结束的时候,剧情却又一次让人大吃一惊。而那个名字出现时,我暗骂自己真笨,明明作者前面都有提示的,自己却早已经忘掉。我仿佛看到东野这家伙在一旁坏笑:“怎么样?又被我耍了吧?”我淡淡苦笑,关掉了手机。
放学后读后感篇6
看到裕美子接电话那些细节描写之后,我就猜到她出轨了,之后警察查了那么久也没找到是谁开车要杀前岛,我想到应该是谋杀亲夫。这个情节安排真的有点无语,日本是不能离婚还是咋的?如果是因为被逼着打掉孩子而起的怨恨,最后也没交代这一点啊?
这个杀人动机也是让我惊了,有一点荒唐又有一点可以理解。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强,又特别敏感,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又有着一直不可言喻的羞耻感。记我上学时班上有女孩子来大姨妈被男孩子发现了,会被男生各种讨论,各种笑弄,反正特别尴尬特别难堪。惠美这个更不得了,zw这种事情被两个男老师看见实在太难为情,那种羞耻感是很难承受的.。书中通过惠子之口讲述了惠美集训之后的心境,无法接受自己的秘密被人知道,感觉每天被人“视线强暴”,无法忍受地想象着这两个老师是如何地yy自己如何讨论自己。那到底该怎么办呢?让他们闭嘴啊,让他们消失,这样再也没有人知道了,就当从来没有发生过。
想到我六年级日记被一个女生偷看了的事情,但是真的是气死了,我记得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气得边哭边走还边撕日记。当时就想骂死那个女生,又特别害怕她会把这些都告诉别人。我都忘了自己写了啥,大概是喜欢谁、讨厌谁之类的,当时觉得是天大的事。后来在班上我最怕的就是面对那个女生,不过很快小学就毕业了,老死不相往来。
小孩子的羞耻心呐,那些敏感的小秘密啊,也是需要保护和理解的。
放学后读后感篇7
放学后,会发生什么呢?九月十日,这天是周二,下午的秋日夕阳正好,风微微正好,前岛老师在私立清华女中放学后,差点被楼上直直砸来的花盆击中,之后发生的一连串意外事件——月台上差点被撞倒跌入铁轨、浴室泡水的连电插座都让他觉得事情不是这么简单,这份恐慌终于在训导主任村桥老师的密室被杀事件中爆发,凶手是谁?是学生们还是老师?在案情侦查逐渐显现光明之时,体育老师竹井又被投毒杀害在了体育节游行活动上了…最终凶手还是被前岛老师发现了,正是他教导的`击剑社的两名女生,而前岛老师出于保护学生的目的还是没有告诉警察,而故事的结尾,前岛在买醉回家的公园被一个高大的男性袭击,恍惚中听到了妻子呼喊这名男子“快跑”的声音,原来之前的几次袭击不全都来自于学生,还来自于曾经被他伤害过的妻子裕美子,前岛在坚持着等过路人发现的时候,还在心存期待:他不想死,他不想让妻子裕美子成为杀人凶手…
从他两次的庇护,我们可以发现前岛老师是非常爱身边的人的,但是从两位老师的被杀以及前岛老师的遇害,我们又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曾在无意中伤害过别人,而这些伤害又成为了自己的祸端。
作者东野圭吾,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1985年凭借本书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放学后》结构精巧细密,谜题设计出色,既有青春的欢笑与忧愁,也有人性的幽微与黑暗,从多角度直击日本社会问题。
放学后读后感篇8
我感觉读完东野圭吾的其它作品,再读这本《放学后》,总有点吃不饱的感觉了。但这却是他成名的作品吧。从阅读体会上说,较之“嫌疑人”“白夜行”确实差了一些激动和兴奋的情绪。而且我逐渐发现,东野圭吾的作品的一些特点就是,他布下了许多未解的东西,但最后他只管解决主要的,那些次要的零碎的问题,仿佛他压根就忘记了。比如这本书中,石原同学找到主人公我,要求早上去车站陪伴,但主人公我失约。但究竟为什么要去车站?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貌似没有读到。而小说最后,身为主人公的我,被妻子的情人袭击,却是感觉突然冒出来这么个情节。仿佛跟小说的主要情节并无太大关联。我不知道是否有读者,能告诉我,这是啥原因?
不过,意料之外的推理,总是东野圭吾作品的特点。他的小说,总是像奥特曼打小怪兽一样的固定结构,而且有一些风格性的特点:1,命案的发生,肯定是言不由衷的因由,不论是之前暴露的案情(如嫌疑人x的故事),或是逐渐揭开谜底的故事(如白夜行),都不能单纯说这个杀人事件的动机是不好的,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逼无奈”的杀人案,这点跟柯南很像;2,命案的推理过程,总是由警方和涉案人一起完成,而警方总会处于被动位置,会被认为白痴一样,而这些涉案人往往却能发现重大线索;3,凶手总是隐藏在这些原本无辜的涉案者中间,不到最后一刻,是不会露面;4,案件的真相大白总是非公开的场景下完成,就是警察不会涉及其中,或涉及其中也不会公开披露真相,最后案件的破晓总是在一两个人或三个人之间进行,因此只能算真相“小”白;5,凶手最终都是值得同情的,而且往往会成为大家为其哭泣的对象;6,案件的推理起先都会朝着错误方向走,虽然合理,但完全是陷阱,总有一个谜题解不开,99%就能完成的完美推理,就差这一个情节的.缺失,最终引出了真正的凶手和真相;7,小说中会有许多遗留问题,虽然这些遗留问题不会影响整个断案的流程,但是却影响读者的情绪,因为感觉就像吃了一桌子饭,都吃完了,却忘记了刚才吃了点什么东西。
不过作为不同以往的推理小说,这本小说还是比较能抓住人的眼球。可以读一读。
我很想读他的《分身》。《恶意》据说也不错。会在近期购买。不过读完这两本,东野圭吾的小说阅读之旅应该算告一段落了。最近真的很想读一些好故事。所以,能够吸引人的故事都在我的搜索之下。希望,东野君的这两本作品,别让我失望就是了。其实,要说故事的写的好的日本作家,我还是推荐渡边淳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