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的教案8篇

时间:2025-07-12 11:59:06 分类:年工作计划

结合实际生活的教案,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紧密相连,个性化定制的美术教案,呵护每个孩子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助人的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助人的教案8篇

助人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分析课文所举材料事例,进而推导出课文的中心论点。

2、技能目标:根据初中所学的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分析本文的结构层次,写出段落内容。

3、情感目标:理解体会高尚的精神追求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从而认识拥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的高贵。

教学重难点

1、作者的论证思路。

2、在论证过程中选取恰当的材料。

3、对于“灵魂”含义的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题学生到黑板前标音;2,3,4题学生口头回答)

1、注意生字词。

揣摩chuǎi 平庸yōng 卑鄙bēi bǐ 显赫hè 携带xié 嘈杂cáo 缅怀miǎn 萎缩wěi采撷xié演绎 yì诠释quán

2、赫赫战功:显赫的战功。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这里是想像、推测的意思。

卑鄙:(言行)恶劣,不道德。

显赫:(权势、名声)盛大。

缅怀:追想(已往的事迹)。

3、“灵魂”的意思:

?辞海》对其有三种解释。

①宗教所信居于人的躯体内主宰躯体的精神体;

②心灵、思想意识;

③比喻起指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4、介绍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现已退休。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

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

诗集:《忧伤的情欲》。

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

二、引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说,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高贵的?你们觉得自己是高贵的人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请大家看几幅画面,你认为他们高贵吗?(展示图片,学生发言讨论)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学完之后你们再来看看自己有没有新的答案。

1、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2、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范读。

3、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作者写了哪些人?他们都是干什么的?(自由阅读课文第2到第6自然段)

明确:

阿基米德 (西方物理学家)

第欧根尼 (西方哲学家)

王尔德 (西方现代作家)

少女 (中国普通百姓)

青年画家 (中国普通画家)

4、作者认为他们是高贵的,你们同意吗?为什么?他们哪些方面是高贵的呢?(学生讨论)

明确:

阿基米德: 面对生命威胁,思想不止

第欧根尼: 面对显赫权势,沉思如故。

王尔德: 无视物质财富,珍爱艺术才华。

少女: 无视喧闹浮躁,保持精神追求。

青年画家: 牵心名画, 保持纯正追求。

5、分析以上事例,概括一下他们高贵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①有思想。

②有丰富的精神财富。

③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6、教师小结:

这三个方面都是指人的思想意识,也就是课文所提到的“灵魂”!那么课文中所说的“灵魂”的含义我们也就清楚了。

课文围绕“灵魂”展开论述,那么,我们也不难看出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初中我们所学的议论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7、请同学们回答,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什么?

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论点、论据、论证。

9、刚才我们分析作者文是围绕“灵魂”来谈那些人的.“高贵”的。那么,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也就呼之欲出了,大家一起说!

明确: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0、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议论文文体的结构特点,给我们这篇课文划分段落结构。

明确:提出论点(第1段)——举例论证(第2—5段)——表达期望(第6段)

11、作者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举了五个事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五个例子打乱顺序,重新排列可不可以?或者我们把其中的几个例子换掉,比如,把“青年画家”的例子换成我国唐朝画圣吴道子,可不可以?为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

这几个事例,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贤哲,有普通人,故事发生的时刻也不同,有生命的关键时刻,也有平常时刻,作者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选择最典型的事例,体现了议论文举例的典型性。并且从排列上看是有一定顺序安排的,所以不能打乱,也不能调换。

所以同学们要注意,以后在你们写作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或主张说清楚、说透彻,就必须精心地选择材料事例,既要恰当适合,又要有说服力,并且在材料的组织安排上要合理。

12、同学们,一起再把课文朗读一遍。

13、教师总结:

也许你没有经济富足的家庭,没有地位显赫的父母;也许你长相平凡甚至丑陋;也许你衣着简朴甚至寒酸。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自卑自弃,因为你可以有思想、有追求,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你是高贵的。所以,请昂起你高贵的头颅,向着那个纯正的目标,努力拼搏,不懈追求!

三、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请写一篇读后感。

助人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2.通过故事知道电插座里藏着会咬人的电,不能用手触摸。

3.初步培养幼儿安全用电和安全意识。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活动相关ppt课件

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并根据故事进行简单提问:

(1)故事里有谁?

(2)他们偷的宝贝是什么?(教师根据幼儿提问并出示电插线板)

(3)电插线板里藏着什么?电插线板可以碰吗?

(4)我们教室里哪里有电插线板?你家哪里有电插线板?

2.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师: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标志。

3.谁对谁不对。

(1)师:这是老师给我们每个小朋友的两张图片,考考我们的小朋友,这两张图片上的小朋友最对谁不对。(幼儿自由交流并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4.总结谈话:

幼儿不碰电插线板,不把手指和小金属片捅插电插线板和插座的小嘴巴,电器的插头要请爸爸妈妈插,学会安全用电。

活动反思:

小朋友们的积极性比较高,能够比较认真的听老师讲故事,同时也能很好的掌握活动内容,能够简单的了解开关插座不能碰,基本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助人的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1、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2、 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3、 学习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二、教学设想

1、 整体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3、 准确理解“灵魂”的内涵。

4、 课前了解并搜集一些感动自己的人或事。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 交流预习情况。

1、 芦苇(lú) 平庸(yōng) 赫赫(hè) 携(xié)嘈杂(cáo) 沐浴(my) 缅怀(miǎn) 萎缩(wěi)2、 平庸:寻常而不突出;

平凡卑鄙:(语言,行为)

恶劣;不道德。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

贤哲:贤明的人。

缅怀:追想(以往的事迹)。

(二) 导课:

1、 让学生谈谈感动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人或事,自然引出课题“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2、 作者简介: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三)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思考:

(1)文章提出怎样的观点?

(2)理出文章的思路。

2、 学生讨论交流:这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

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的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第二部分(第2、3段):列举事例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4、5段):以普通少女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第四部分(第6段):表达期望——祝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四) 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1、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

2、 学生讨论、交流:

(1) 第二段,举例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进行说理。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2) 第三段举一位作家的例子进行论证。它不是单纯的举例,而是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既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侧重阐述献身于文选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

(3) 第五段先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

3、 .总结:文章举例注意选取事例的典型有力,注意事例的角度各有侧重,事例的叙述突出重点,并且运用简要的分析,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 合作探究,能力迁移。

1、 学完课文,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那里?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讨论交流: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a 有思想

b有丰富的精神财富,c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把“高贵”改为“高尚”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2、 说说你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过的“动人的光彩”。(引得学生理解“动人的光彩”即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灵魂。比如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在物质的竞争中享有丰富的精神追求等。)六、.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 文章运用举例,引用等说理方法,说明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2、 练笔:从自己的记忆里,选取一则“会闪放出动人的光彩”的平凡事,字数150字左右。

助人的教案篇4

设计思路及理论依据: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而幼儿不是被动的保护者,所以就要求教师应该把安全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幼儿逐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电对于幼儿来说是神秘的,所以幼儿总想去弄明白在生活中看到插线板的时候,许多幼儿总会好奇的去摸摸。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只是简单的讲述深奥的道理,进行枯燥的说教,幼儿是难以理解,有的反而想以身试“法”。为了让幼儿明白电的危险性,认识有电危险标志设计了本次活动。

教学实施策略:

1.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2.运用故事教学,让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认识到点的危险性。

3.多媒体教学,使幼儿保持较高的热情。

4.让幼儿自己回忆,找找的方式加深对有电危险标志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2.知道电插座里藏着会“咬人”的电,不能用手触摸。

3.安全用电,学习自我保护技能。

活动准备:

“有电危险”标志10张、课件、故事《会“咬人”的电》

活动过程:

1.以谜语小松鼠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来猜猜他是谁吧?(尾巴像把伞,住在森林里,喜欢蹦又跳,爱吃小松果)

师:“看看他是谁,哦,原来是小松鼠,你们喜欢小松鼠吗?一起和他打个招呼吧,那小松鼠今天也带来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2.听故事了解电插座、插线板。

提问:蹦蹦想看电视她是怎么做的?

妈妈又是怎么说的.呢?(哦,妈妈说电插座里藏着会咬人的电)

3.出示课件。

那电插座是什么样的呢?

师:“看,这就是电插座,还有一种叫插线板,它有一根长长的电线,能够移动,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才能更方便的使用电。那他们的脾气也很大,如果不小心把小手指插到它的小洞里,就会发生很危险的事情,被电到。师:“那小朋友我们怎样提醒大家不随便乱碰电插座呢?”

4.认识标志“有电危险”标识。

师:“你们见过吗?是什么形状颜色的。

小结:三角形,黑边黄底色,中间有个像闪电样的小箭头。

这个标志就叫“有电危险”。

5.寻找生活中的电插座,了解标志的作用。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哪些地方会用到它(课件)哦,原来家里那么多地方会用到“有电危险“的标志。

6.看一看我们教室里哪些地方还会用到这个小标志呢?

7.总结谈话:小朋友自己不能碰电插线板,更不能把手指或金属片插到插座的小嘴巴里电器的插头要请爸爸妈妈插,学会安全用电。

助人的教案篇5

活动目的

1、认识“有电危险”标识。

2、知道电插座里藏着会“咬人”的电,不能用手触摸。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1、“有电危险”标识图一张,电插线板一个,“有电危险”粘贴纸若干。

2、《会“咬人”的电》教师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1、播放教师教学资源,并根据故事进行简单提问:

(1)故事里有谁?

(2)(出示电插线板)电插线板里藏着什么?

(3)小朋友可以自己插插线板吗?

(4)蹦蹦是怎么做的?

2、认识“有电危险”的标识。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标识。

3、寻找并讨论如何保证安全用电。

(1)提问:我们的幼儿园那里有电插线板?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小朋友都知道碰电插线板有危险呢?

(2)请幼儿分别找出活动室、盥洗室、寝室、户外活动区等场地的插线板所在位置。通过讨论,找到提示幼儿注意安全的方法,如:在插线板旁边张贴“有电危险”的'标识图等。

(3)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幼儿学习资源,将“有电危险”的标识贴在插座旁边,以示提醒。

4、总结谈话:幼儿不碰电插线板,不把手指或小金属片插到插座的小嘴巴里,电器的插头要请爸爸妈妈插,学会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寻找家中的电插座,并提醒爸爸妈妈注意用电安全。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助人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电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好处,体会电的重要性。

2、知道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的方法。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电视机、点灯等电器;纸张、画笔。

活动过程:

1、了解电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好处。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逐一打开电视机、空调、电灯等,都没有反应,“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些东西都坏了吗?”

(2)幼儿讨论寻找原因,当确定没有接上电源的时候,教师组织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需要用到电呢?”

2、进一步体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

教师引导幼儿展开丰富想象,进行讨论:请你假设一下,如果世界上没有电,将会怎样?

3、了解电从哪里来。

(1)幼儿观看ppt课件,了解人们发电的方式。

(2)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回忆发电的方法。

5、出示ppt课件,引导幼儿了解电的传输过程。

发电厂→高压电塔→变电站→电线杆→千家万户

6、知道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方法。

(1)幼儿分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做到安全用电?

(2)幼儿自主设计绘画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标志。

助人的教案篇7

活动意图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中的电器种类越来越多,为了便于电器的使用,各房间会有许多插座,插座上那黑黑的洞,最能引幼儿好奇,尽管许多家庭都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如:移动家具挡住插座、用透明胶带封住插孔等,但还是时不时会有意外发生。帮助孩子认识电线和电插座存在危险非常重要。本次活动借助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让幼儿看一看,听一听,画一画的过程中,了解简单的安全用电常识,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目标

1.知道电线和插座藏着“咬人”的电,不能用手触摸。

2.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活动准备

1.“有电危险”的标志。

2.电线一段,电插座一个。

3.自制幻灯片,故事 《会“咬人”的电》。

活动过程

1.播放幻灯片,欣赏故事《会“咬人”的电》。

(1)欣赏故事第一段,并理解故事进行简单的提问:

猜猜故事里的“宝贝”是什么?

“宝贝”里藏着什么?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个“宝贝”?

(2)教师出示电插座请幼儿观察并小结:

电插座是用来接电的,里面带电,它能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2.欣赏故事第二段,根据故事内容提问:电插座可以碰吗?狐狸把手伸进电插座后发生什么事了?

教师小结:电源插座是不能随便碰的,尤其不能把手放进插座的插孔里,一旦碰到电,电就会“咬人”,是很可怕的。

3.欣赏故事第三段,请幼儿相互交流

以后狐狸还会乱动插座吗?它会怎样他的小狐狸呢?

4.教师出示电线,向幼儿介绍有关知识。

(1)这是什么?你在哪见过?仔细看看里面和外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介绍:这是电线,里面有铜线(或铝线),能传电。外面的塑料是保护层,包裹着铜线(或铝线),如果没了保护层,点就会传出来,不小心碰到它,这位“电”朋友就会发脾气伤人。

5.找找教室里的电线、电插座,知道生活中不能碰出这些危险的物品。

6.认识“用电危险”的标志,知道看见这些标志就引起注意,不能靠近。

活动延伸:

1.请幼儿数数家里共有几个电插座,家长协助记录下来。

2.自制“用电危险”标志,贴在家中有电的地方。

助人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 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 讨论:

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 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 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

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二、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三、布置作业

①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助人的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