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律动课教案5篇
教师可以通过教案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我们可以使用教案中的案例来让学生解决问题,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园律动课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幼儿园律动课教案篇1
【作品分析】
教师怎么从孩子们能够接触、感觉新奇的流行音乐中挖掘有益的养分,促进孩子们健康和谐地发展呢?恰逢进入主题活动“亮眼看世界”,抱着引导孩子感受多元音乐文化的初衷,我设计了创造性韵
律活动《摇滚巴士》,让西方经典的流行舞蹈一一机械舞走近孩子,体验这一类型舞蹈潇洒、干脆、帅气的特点,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律动,享受大胆地进行自主表现的快乐。
二、相关教学资料 【图谱】
迈克尔·杰克逊图片两张
三、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初步发现机械舞的特点,感受它节奏感强、动作顿点的独特魅力;
2、调动生活经验合作创编乘坐巴士的动作,尝试在动作中大胆表现特定的舞蹈元素;
3、在张扬个性的游戏中享受情景化舞蹈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韵律热身
(二)观看视频,发现机械舞的特点并初步体验
1、师幼讨论机械舞动作特点
师:你最喜欢michael这段舞蹈中的哪个动作?
(请幼儿大胆表现视频里的舞蹈动作。)
师:做这些动作是什么感觉?你觉得这个舞的特点是什么?
幼1:我觉得跳起来很帅!动作很酷!
幼2:他很用力。
幼3:我觉得他的动作-下二下的(一停一顿),好像机器人在跳舞。
师:你们看得很仔细,像这样动作很有力、一停一顿的舞蹈就叫机槭舞。michael的机械舞有很多好看的造型,我们来学学吧!(出示两张michael舞蹈造型照片,幼儿尝试模仿。)
2、在机器人游戏中初步体验动作有力、停顿的感觉。
(评价:鼓励幼儿大胆活动身体各个部位的关节,找到停顿的感觉)
(三)调动生活经验,创编机械舞动作 1、倾听故事
教师在音乐伴奏下有节奏地讲述关于乘坐巴士的情景故事:
巴士站台,等等车。
巴士来了,快上车。
找到位置,拉扶手。
你在干嘛?
注意安全,上坡了。(下坡了)
车到站了,快下车。
2、幼儿讨论,完整故事内容。师幼在音乐中一同讲述故事。
师:人们在乘坐巴士的时候可能会做什么呢?
幼1:听音乐。
幼2:看报纸。
师:那我们把这些事情也讲到故事里去。
(评价:讲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吻合音乐节奏。)
3、结合生活经验,创编机械舞风格的动作
师:刚才我在等车的时候做了什么动作?
幼1:你的头在转。
师:一起来学学我。
(评价:提醒幼儿动作跟随音乐节奏,尝试边动边讲故事。)
师:巴士来了之后,机器人可能会用什么动作上车呢?
(引导幼儿集体创编第二个动作。)
(评价:注意动作的顿点。)
4、分组创编动作。
师:现在还剩下四句,我们来找到好朋友商量商量:选哪一句?可以做哪些动作?注意机器人停一顿的感觉哦!(幼儿自由绪伴创编动作。)
5、分组展示,鼓励个性化的创编。
师:公车上,机器人除了站着拉扶手,还可以怎么拉?
你还想怎么表现巴士上下坡的时候机器人的动作?
下车的时候机器人身体的哪些部位还可以一起动起来?
(评价:注意动作的力度以更好的模仿机器人。)
(四)完整舞蹈,个性化的表现机械舞特点。
1、串联动作,跟音乐做动作
(评价:鼓励和朋友不一样的创意。)
2、设置巴士场景,完整舞蹈。
(幼儿将椅子摆成巴士上的座位,跟随音乐舞蹈。)
(评价:表扬动作有力、有顿点的幼儿。)
3、简单装扮,让表演更尽兴。
(幼儿戴黑帽子、白手套,表现自己的动作。)
4、幼儿和客人老师组成“大巴士”舞蹈
(幼儿找到大巴士上的舒服位置舞蹈,最后“下车”时自然退场。)
幼儿园律动课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练习直线、曲线爬,发展幼儿动作协调能力。
2.初步在游戏中获得爬的运动体验。
3.让幼儿体验合作的愉快,培养幼儿团体合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小手爬道具、平衡木、拱桥、跷跷板、竹子
活动过程:
1.以“小手爬”的民间游戏进场,进行简单的爬行。
“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
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
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
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老师身边。”
2.模仿动物爬。
1)师:小朋友知道什么会爬啊?你会模仿它爬吗?(如:螃蟹横着爬、猴子会爬树、乌龟慢慢爬、蜘蛛爬)
注:还有蛇,我觉得是匍匐爬,由于我校在这个“爬”,说蛇是游,所以在争议中。
3.在爬行中保护小手,引导出小手爬的道具。
1)师:小朋友我们在爬的时候,小手会怎么样啊?(会脏、会疼)
2)师:原来我们的小手会脏会疼,我们给自己的小手戴上一副手套,好吗?(拿出小手爬)
3)师:我们都有了保护小手的手套,我们再试一试小动物爬。(自由活动)
4.练习直线爬-曲线爬-匍匐爬。
1)出示平衡木让幼儿分组进行直线爬。
2)在地面贴上标记进行曲线爬。
3)出示拱桥让幼儿模仿小蛇匍匐爬。
4)出示跷跷板让幼儿学习爬坡下坡
5)进行闯关游戏直线爬-曲线爬-匍匐爬-爬坡下坡。
5.民间游戏“两人三足(手)”。
我门主要是以小手爬的道具进行游戏,而两人三足的游戏,幼儿接触时是把两人的脚绑在一起,而我这一次用在小手爬上,这样免去了绑的时间,只要幼儿一起抓住板子上的门把手,就可以经行游戏了,又简单又方便。(先练习一下,下面开始比赛喽:)
6.游戏:蜘蛛爬。
前面幼儿已经比较累了,现在可以娱乐一下,我会拿一根竹子,把男女生分成两组手我要没拉手的手都拿一个小手爬的道具,把中间拉手的手放上一根长竹子,模仿蜘蛛爬,开始了,加油爬!
师:蜘蛛妈妈来找宝宝了,要回家喽:
“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老师身边。
幼儿园律动课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用自然的嗓音唱歌曲。
2.再次感受新年气氛的热闹。
活动准备:
1.小鸡、小鸭、小鸟玩具各一个。
2.配套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随音乐模仿小鸡、小鸭、小鸟进教室。
2.欣赏歌曲,知道歌曲的名字及内容。
3.学唱歌曲。
(1)在情境演示中,跟着小鸡一起学唱歌曲。
(2)在情境演示中,跟着小鸭一起学唱歌曲。
(3)在情境演示中,跟着小鸟一起学唱歌曲。
4.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各种模仿动作,并随音乐边唱歌词边按乐句做出来。
5.集体在音乐声中愉快舞蹈,感受新年的快乐。
活动反思:
在这节音乐活动前,我和孩子们一同布置活动室环境。于是,在他们我的启发下,我示范唱出贴近他们生活的歌曲《新年到》。活动中孩子们的情绪很好,跟着我一会儿学小鸡、一会儿学小鸭,开心极了,歌曲的内容较简单,幼儿很容易学会,难点在情景演示中,这需要幼儿既能根据自己的演唱,又能自己表演唱,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特别专心,练习的`过程特别认真,多遍下来,孩子们唱得可真不错!
幼儿园律动课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乐曲旋律,学习蹦跳步,并在b段音乐间奏下做花的造型并静止不动。
2、通过观察花,创造表现花的不同造型动作。
3、体验游戏中小兔与兔妈妈捉迷藏时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观察并模仿花的造型。
2、小兔木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在《大树妈妈》歌曲录音的伴奏下,全体幼儿做小鸟飞动作进教室。在第二遍录音伴奏下,进行结伴分角色表演。
二、学习音乐游戏“小兔捉迷藏”。
1、教师边讲述游戏情节,边演示小兔木偶,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明确活动内容。
2、学习随音乐做有节奏的蹦跳步。
在教师带领下,随a段音乐用双手食指在自己两腿上点拍兔跳节奏。
在教师带领下,随a段音乐用双脚脚尖轻轻点地练习蹦跳步。
3、创编花的不同造型。
听b段音乐,全体幼儿自由做自己创编的.花的造型。
4、玩游戏。
在座位上,完整倾听音乐,明确a段做兔跳、b段做花的造型。
分角色游戏,教师扮兔妈妈,教师说:“妈妈来了。”幼儿立即做花的造型并静止不动。
教师或幼儿扮演“兔妈妈”,随乐完成游戏。
幼儿园律动课教案篇5
活动由来
班里一名幼儿从家带来栗子和大家一起分享,使孩子对栗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教学进度,“铜碰钟”是幼儿要学习和认识的乐器,因此预想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细则》中提出:“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依据这一目标,我设计了“好听的叮叮”的音乐活动。
活动目标
1、听辨特定声音“叮叮”,感知曲式。
2、认识铜碰钟。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认识栗子、三角铁和圆舞板。
2、物质准备:音乐、小魔棒、魔袋;三角铁、圆舞板各一个;铜碰钟、托盘、栗子若干。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乐器和道具感知“叮叮”和曲式。
难点:引导幼儿探索铜碰钟的外形、音色和材质。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听音乐《慢慢走》,跟老师做动作。
2、感知“叮叮”。
(1)做游戏:出示魔棒,跟着魔棒一起说“叮叮”,指身体的各个部位。
(2)听“叮叮”的音乐,在音乐“叮叮”的时候,引导幼儿拍身体的不同的地方。
a段:“叮叮”——拍奏肢体。
b段:扭动身体。
3、认识乐器铜碰钟,并用乐器来感知曲式。
(1)出示魔袋:里面放有三角铁、圆舞板、铜碰钟。
(2)教师分别敲响这i种乐器,请幼儿闭上眼睛听,根据乐器的音色猜是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3)幼儿分别说出三角铁、圆舞板两种乐器的名称、材质、演奏方法。
①认识铜碰钟:介绍乐器的名称——铜碰钟。
②倾听和分辨三角铁和铜碰钟的音色——都发出“叮叮”的声音。
③探索铜碰钟的材质——木质和铜质。
④探索铜碰钟的演奏方法——可以变换各种造型。
(4)用乐器来感知“叮叮”和曲式。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